花中国人的钱,到底引入了一些什么样的外国留学生呢?(转载)
2018-07-08 23:16:45
  • 0
  • 6
  • 21
  • 0

迅速壮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其待遇水平让国内学子难以望其项背。以北方某大学为例。外国留学生在入学前可申请国家政府奖学金、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本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或孔子学院奖学金等资助。入学后,仍有机会凭借学习成绩及其他综合表现申请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资助。全额奖学金都包含学费和生活费。一些大学不仅大比例地对外来留学生全免学费,而且每年的生活费更高达10万元以上。相比之下,某国内顶尖高校发放的博士生津贴仅为每月2300元,也就勉强够在一线城市的生活费。而留学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远不止奖学金,还有以下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显性特权:

一、住宿:外国留学生公寓都是宾馆的水平,多为单人间,最差不过两人间,拥有独立卫浴。有的还有专门的厨房和全套家用电器,俨然商务套房。各个大学对留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管理,都比中国学生要更为细致。更有甚者,某大学还规定:“公费留学生每人每月可免费使用160度电、3吨水,超过部分将按照市价收费。自费留学生用电须按使用量购买,用水每人每月可免费使用3吨,超过部分将按照市价收费。”

二餐饮:有的高校在食堂里单独划出留学生的座位,甚至给外国师生提供专用餐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在食堂内享受事实上更好的服务。普通食堂对中国学生严格限定就餐时间,过时不候。而涉外餐厅却从早上6点半不间断地开到晚上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美其名曰“给留学生更好的体验。

三学业:不少高校盲目追求所谓“国际化”,但事实上并非招来优质生源。不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毫无门槛地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多所高校的教务人员透露,来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学业水平低下,根本无法跟上大部分专业的学习。在学期末,这些非洲留学生的成绩往往不过关,校方只好单独为他们命题,而且在中国学生及格分数60分的基础上再打6折,36分即可及格。如果还有非洲留学生不及格,教务部门会帮助他们修改成绩,直至毕业过关。某些自我标榜“国际化”的国内高校对此讳莫如深。

花中国人的钱,到底引入了一些什么样的外国留学生呢?

国内各大高校的理工科导师,其实主观上非常不愿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迫不得已带几个这样的学生,完全是外事部门强行摊派的结果。理工科导师的时间大都非常紧张,因为科研活动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许多导师都是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之余,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来指导学生。倘若碰上水平太差、接受指导后不能产生工作成果的学生,导师只能自认倒霉。很不幸,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大都是这个水平。

还有更恶劣的:

根据笔者调查,许多高校教师不敢招收来自非洲及南亚的留学生,理由包括“撒谎成性”、“有骗签证的风险”,“领取奖学金后不配合学习,不好毕业,不好管理”。部分外籍男性人口涉嫌严重的签证超期、滞留不归,已经是公安系统尽人皆知的事情。许多女大学生常受到外国男性留学生(尤其是非洲和南亚裔)的搭讪和纠缠,微信留言则是赤裸裸的性骚扰。笔者在山东某大学的友人,是位长相比较萌的女医生。某南亚国家留学生才和她见过几面,就整天缠着不放,竟然还提出“我想去你的宿舍,就咱们俩,请你给我教教汉语”这样居心不良的要求。好在友人当机立断,屏蔽此人一切联系方式,还故意“消失”了好几天,总算躲过一劫。

是否有利于“开展民间外交”呢?

有人或许以为,多招收一些外国留学生有利于开展民间外交。那么我们要负责任地说,按照现在这种乱象丛生的模式运作,肯定达不到推动民间外交的目的:“高衙内”们游手好闲,却毫无理由地享受了大量资源,在华期间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多是负面印象,还不如压根别来;“高衙内”们不思进取,回到母国也不过是靠着家族关系,还能指望这些人为民间外交长期发挥积极作用?“高衙内”们不学无术,却拿着中国高校颁发的镀金文凭装点门面,最后还不是败坏中国高校的形象?

教育界部分官员崇洋媚外的理念,伤害的更是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片面地将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当作政绩,更是一种无视社会公平的危险价值取向。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谈不上充裕,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机会就读一流高校。以“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为例,应届一本达线率为52.06%,本科达线率为90.09%【5】。而我国非重点高中的高考整体成绩远低于毛坦厂中学的水平。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让“高衙内”们在中国高校镀金,就意味着剥夺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上升空间乃至改变命运的机会。用这种手段来实现所谓的“提高国际化水平”,难道良心不会痛吗?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名篇《韩非子•五蠹》中振聋发聩的名言:“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要用的人;而国家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利益。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已经到了积弊丛生、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