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纪的中国反思:机遇为何总被日本先手?(转载)
2018-12-21 22:39:56
  • 0
  • 2
  • 24
  • 0

相对于二战,一战对我们的影响很少被人所提及的,但就中国的历史而言,一战对我们的影响可能并不比二战对我们的影响小,更需要我们居安思危。

  珍惜和平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免变故来时措手不及

  一战爆发的时候,我们中国处于什么样一个状态?刚推翻蛮夷清,建立民国没两年,一战即爆发,民国处于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

  有人说一战时的中国就是打打酱油而已,而且是用14万华人劳工的血肉去打的酱油,残忍且没有多大的实质贡献。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有点以点盖面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军队应该是首要对外战争的利器,而不是劳工或者普通公民。

  而把14万劳工送到战场,以为弥补国家实力的软弱,并适时为国家摄回一些世界级战争的利益,是残忍的,但也是无奈而为的。

  就这一点而言,对于每一位信奉岁月静好的现代国人而言,还是少一些这种奇葩的念想吧,国家实力无论是强弱,民众思考力的缺失终究难免被殃及。

  所以在西方国家于一战百年纪念日的时候,正式将中国当年14万劳工在一战战场上的付出看做是对一战贡献的一部分,不再简单当做一种买卖是很大的进步。

  而我们每一位普通公民,面对这14万同胞在战场最前沿的血肉付出,也是应当内心中充满敬意,同时也要深刻反思的,如何让我们和同胞不再沦落至此?

  这就要谈到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到底在经历什么?为什么会让14万劳工进入前线?为什么会让日本再一次先手于我们抓住一战的机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从专制帝国一跃为民主国家,必然是步子略大的,且不说内部尚且不够力量去运转这样一个世纪级的国家转别,更何况一战此时打响?

  北洋政府虽然坐镇了中华民国的执政权,但国民党方面并没有善罢甘休,此刻的民国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内部,而当时中国于外部而言则是一个大的机遇期。

  在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民国正统权的争霸后,随着孙中山的暂时离去与二次革命的归来,袁世凯再次取得民国正统,然后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

  刚刚建立的民国就遭此动荡,谁对谁错此篇不讨论,仅就在动荡之后就遇上一战爆发,此刻的中国尚没能搞明白自己的问题,也就很难对国际问题立场坚决。

  一战爆发后中国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虽然当时有史料认为,北洋政府当时已深入掌握和了解国际法,并采取了国际专业人士朝枢等人的建议中立。

  而做这个决定时,一直未曾忘记揣测当时日本对一战是什么样的态度,但还是过快的做出了决定,以至于日本也在揣测中国对一战的态度,并成功后发制中。

  对于变革中的世界来说,每一个机遇都不容浪费

  日本于8月23日对德宣战,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对北洋政府于一战的态度进行了软硬兼施的干预,我们大约是在国内动荡,日本干预之中选择了最保守的中立。

  而这个决定最终也将让日本取得对一战的先手,这个先手并非对德或者同盟国的,而其实质是对中国的,也就是觊觎青岛并预谋从德国手中抢过去。

  在中国丧失了先手之后,北洋政府才感受到了中立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矫正但为时已晚,中立之后再去寻求参战或者不参战但加入和会,于一战结束之后无论战争失败,意义都要小很多。

  最后我们通过不参战但加入和会的方式,转变了中立的态度,才取得了输送14万劳工的方式变相参战,而这远不如后来提的五万军队参战的意义。

  当然即便是战初的五万军队参战的提议,也是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时机稍纵即逝,更何况当时的日本早已与英国结盟?而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的宣战实际价值也不大的。

  但就最终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北洋政府民国,还是后来的国民党民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是选对了立场,只是第一次不够坚决,第二次也不够坚决。

  以前常说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而真正的历史则是每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一个国家的豪赌。

  但这两句话说的最终只有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软硬实力做后盾。日本赌对了一战,赌错了二战,但目前依然还是走在了世界诸国的前列,这也很值得研究。

  而我们赌对了一战,也赌对了二战,但最终都是两次将超级大的利用国际角逐机遇,让给了日本,从而让日本这两次豪赌无论输赢,都成了利益收割者。

  每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国家的豪赌

  日本押一战协约国,从而占据了对中国的先手,而我们从中立到变相押协约国,虽然青岛问题上博得了大多数利益。

  但还是丧失了些许利益,最关键的是丧失了通过一战来坐实在国际关系正面意义的影响,还好袁世凯与日斡旋及美英的协调下,日本是做出了一些让步的。

  只是中国国内民意要求的是无条件收回山东主权,而在1922年,仍然是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其中规定:日军撤出山东省,胶州湾德国租借地和青岛海关的主权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以至于一百年后,西方国家才开始认识到中国于一战的意义,而我们却还很少反思我们在一战上的得失。

  换个思路,如果当时我们的选择足够坚决,毕竟无论根据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我们必然所能做的选择只能是加入协约国。

  但囿于中庸之道和日方的压力,就软弱的选择了中立,从而丧失了最稳当的国际影响力,这才让日本不仅多了两年纠缠青岛问题,也让日本敢于全面侵华。

  当然写今天这篇,从未想要批判什么,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当时北洋政府的任何决定,这都取决于当时的国家软硬实力及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

  只是想要就一战百年纪念时,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下对我们的影响力,反思当时的中国内部问题,也反思下当时中国对外的眼界和胆识。

  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中国面对内部和国际未来时的一笔历史财富,我们于内应该如何在和平时大力减少社会矛盾,于外应该如何在和平时处理好国际走势。

  国际大方向上,绝不能有一丝马虎自大,再像当时慈禧那般脑残的国际社会认知,最终所导致的会是未来很多国际机遇的拱手让人,得益的怕还是日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